食品安全监管没有国别问题
2014-07-21 18:10:3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4版 评论:0 点击:
“三聚氰胺”风波之后,中国奶制品市场一直被安全的阴云所笼罩,本土奶粉安全还是“洋品牌”安全的争论从未停歇。如今,新西兰恒天然集团旗下部分产品“肉毒杆菌毒素”风波加剧了这种争论。公众的判断,也随着争论而摇摆。而争论背后如何让市场更加安全这一根本问题,无疑更值得关注。
“洋品牌”在中国市场异军突起,社会普遍认为是中国本土企业自己“不争气”所致。“三聚氰胺”风波不仅一夜之间打垮了品牌价值已达数十亿元的三鹿,更重伤了消费者信心,给“洋品牌”扩大中国市场份额提供难得的机遇。尽管此后本土企业加强质量把关,甚至以一些实验数据证明比一些“洋品牌”更安全。然而,要挽回消费者信心,谈何容易。
其实,无论“洋品牌”还是本土品牌,谁也不会天生就安全,也不天然就比竞争对手更安全。尤其是在全球化浪潮之下,很多产品的原料采购全球化,生产加工国际化,就比如在欧洲和大洋洲采购原料,在亚洲完成生产和包装,这样的国际性产品既不是完全的本土生产,也不是简单的他国生产,从品牌的属地来判断产品是否安全未免过于简单化,很多时候也不具有现实操作性。
近年来,无论是欧洲疯牛病、美国沙门氏菌疫情,还是韩国垃圾饺子、此次新西兰恒天然的“受污”问题,频频发生的安全风波提醒人们,哪个国家的食品也并非一定安全。只有大力加强市场监管,着力防范安全风险,才能有效减少食品安全事故。
从此次“受污”奶粉事件来看,中国市场上有多美滋、娃哈哈、上海糖业等几家企业进口了恒天然的问题乳品。这还是恒天然自己检测发现了问题,新西兰方面向中国发出提醒才引起国内关注。人们不禁要问,对于进口的产品,国内进口方不需要再做检测?相关主管部门的监管又如何体现?
长期以来,每当食品安全案件发生,人们总会看到相关部门工作力度“很大”:抓人、查抄,轰轰烈烈,让社会感觉非常尽责。至于日常监管的缺失、发现问题不及时,似乎用事后的大力查处就可以对付过去了。事实上,近年来尽管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但很少有人因为监管失职而受到追责。
逐利是企业的本性。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是某些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惯常手段。如果没有严格的标准、有效的监督、严厉的处罚,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甚至威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就会不断出现。只有完善制度,监管及时、有效、有力,企业才不敢冒险,真正把产品质量视为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无论本土企业还是洋品牌企业,这条规则对它们都适用。
上一篇:重庆服装企业赴韩“借力” 消费者有望网络试穿
下一篇:最后一页

评论排行
- ·温家宝 中华民族铮铮铁...(9)
- ·新藏线:云端上的生命线(6)
- ·三亚“最牛”违建楼被拆...(5)
- ·山东现房销售9月起试行 ...(4)
- ·70城市房价50个环比上涨...(2)
- · 河南淅川城管执法车自...(2)
- · 邓州市陶营乡私买私卖...(1)
- ·朱列玉:修改贪污受贿量...(1)
- ·《喜羊羊》《熊出没》被...(1)
- ·海南省卫生厅两干部受贿...(1)
频道总排行
频道本月排行
- 9,706环保部:个别地区因环境污染出现癌症村
- 6,604中石化宣布升级油品 70%成本需消费者埋单
- 5,808国企经理被曝月入2万有8套房 回应称...
- 4,638四川遂宁:小孩放鞭炮引发窨井盖爆炸...
- 4,007山东茌平地下水疑遭铝厂污染 井水现...
- 3,584记者问民政部长“死猪投江是不是付不...
- 2,482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因城市光污染影响观...
- 2,369全国动车组坐席号统一 网购火车票选...
- 2,364煤炭产业延伸中商机无限
- 2,282两股冷空气影响中国 西南地区多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