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设环保 > 正文

“雾霾锁城”拷问城市应急 环保口号如何落地执行?
2014-10-11 07:08:00   来源:河南郑州   评论:0 点击:

10月11日,河南郑州,雾霾笼罩下的郑州CBD,高楼大厦若隐若现。连日来中国多地遭遇雾霾笼罩,中央气象台10月11日06时继续发布霾橙色预警,...
 

    10月11日,河南郑州,雾霾笼罩下的郑州CBD,高楼大厦若隐若现。连日来中国多地遭遇雾霾笼罩,中央气象台10月11日06时继续发布霾橙色预警,预计11日08时至11日20时,北京、天津、河北中南部和东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山西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中度霾,其中北京、天津北部、河北中南部、河南西北部等地局部有重度霾。 中新社发 王中举 摄  


 

    10月11日,北京市民出行戴口罩成为街头常态。自10月8日起,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发布了“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截止目前,京城空气重度污染已持续四天,北京城区笼罩在雾霾之中,市民出行自备防护防护口罩。中新网记者 金硕 摄  

  中新网北京10月11日电 题:“雾霾锁城”拷问城市应急 环保口号如何落地执行?

  作者:陈伊昕

  国庆长假后的第一周,中国中东部地区遭遇大范围、长时间的雾霾天气。

  河北多地启动机动车尾号限行,天津城区主干道车辆行驶缓慢,北京城铁线路因能见度低导致部分列车晚点……京津冀再度成为此轮雾霾天气的重灾区。

 

 

  根据气象预测,从11日夜间开始,受冷空气影响,此轮雾霾天气将自北向南明显减弱或消散。然而,蓝天只能靠风刮?民众的呼吸关切,更待切实有力的制度解答。雾霾散去,舆论的诸多疑问更需反思。

  雾霾锁城拷问城市应急 如何期待及时有效预警?

  相比于往年多在11月、12月才出现的雾霾天气,此轮笼罩京津冀的重污染天气可谓来得有点突然。雾霾浓重之际,民众对于气象、环保部门的预测预警和应急机制也颇有质疑。

  以北京为例,从10月8日浓雾霾侵袭北京以来,北京市首先于8日启动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10月9日13点,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将全市重污染预警级别由黄色升级至橙色,这是自2013年10月《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试行)》发布以来,北京第二次启动橙色预警信号。

  但是,在重污染天气持续的情况下,舆论开始出现质疑,北京为何迟迟没有启动最高级别的红色预警?

  《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试行)》中指出,北京市对空气污染采取四级预警机制,由低到高分别为蓝、黄、橙、红。若空气污染预警升为最高级“红色”,北京将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机动车单双号行驶,以及停驶全部公务车辆的30%等强制措施。

  根据预案,橙色预警启动条件是“预测未来持续三天交替出现重度污染或严重污染”,红色预警的启动标准是“预测未来持续三天出现严重污染”。在一些专家分析,北京未能启动最高级别雾霾预警,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当前对于雾霾天气的预测预警存在困难。

  “空气污染不仅仅是自然因素导致,很大程度上是人为所致。如今把人为现象当成自然现象去预警,空气预警机制的价值反倒有限。”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政策与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宋国君告诉中新网记者。

  对于中国的雾霾预测预警,也有专家表示,当前有一个尴尬的事实是,世界上多数的雾霾预报模式拿到中国来用,测算出的数据最终都比实际偏低。根本原因是中国空气污染属于复合型污染,比西方国家空气污染情形复杂得多,照搬来的预报模式在中国有些“水土不服”。

  对于城市的雾霾应急预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高健认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涉及部门广、协调程序多、社会影响大,造成应急响应速度慢。除了环保、气象部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还直接涉及交通、港口、卫生、教育以及综合执法部门,间接涉及发改、水务、园林、监察局等部门,各个环节响应预警,也都需要时间。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重污染天气预警的精确度不高,也客观上打击了部门联动的积极性。

  治霾措施不断加码 环保口号如何落地执行?

  10月8日晚,罕见月全食亮相天宇。对中国观众而言,这是今年唯一能观测到的月全食现象。但是,在连日的重霾天气下,华北多地无缘这场天文奇观,一些北京网友甚至用“天全食”来调侃雾霾锁城。

  其实,近年来,中国官方治霾力度不断升级。2013年9月,中国出台被视为“史上最严”的治霾总指南——大气污染防治“国十条”。除涵盖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调整、机动车排放治理等多项措施外,“国十条”还提出了治霾时间表:到2017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

  今年1月,全国31个省份立下“治霾军令状”,与环保部签署《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责任书中,各地均设有PM2.5或PM10年均浓度下降目标,并将其与官员的“乌纱帽”挂钩。

  在今年的省级地方两会上,“铁腕治霾”成为大多数地区的核心议题之一,北京、河北还首次将PM2.5年均浓度下降目标列入政府工作报告。

  “治霾口号喊出后,效果如何?”“减排措施真正落地多少?”“有多少官员真正因污染被问责?”……舆论中,公众的诸多质疑也集中在治霾措施的落实上。

  针对治霾措施的落地问题,长期关注大气污染问题的全国政协委员孙太利曾表示,有的地方说是要向高污染、高能耗的“吃饭产业”开刀,但大量被压被砍的都是“苍蝇”级的小企业、小作坊,很少有“老虎”级的大企业、上市公司,真正的排污大户关停并转遥遥无期。

  不可否认,雾霾治理的措施在政府和企业的纠结中缓慢向前,当中央提出“不以GDP论英雄”的背景下,当治霾政策真正进入到落实层面时,一些地方政府仍在既想治污又想保GDP之间犹豫不决。

  在受访专家看来,雾霾治理是一个需要较长时间解决的复杂问题,既要有措施严厉的治理措施,又要有细致可操作落实细则和监督问责。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治理大气污染的措施不断升级,政府的治理决心坚决,但是,在一些地方,治霾制度执行落实走入瓶颈,管理制度和手段依然存在缺陷。

  此外,治污之路需要政府有所作为,但是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口头环保”唤不来碧水蓝天。包括秸秆焚烧、露天烧烤、爆竹燃放、绿色出行等等,治霾需要从点滴做起,从每个人做起,让公众环保责任意识得到充分普及,这也是治霾口号落地的关键环节。(完)

 

相关热词搜索:口号 城市

上一篇:查缺补漏 省城东区多措并举应对大气污染反弹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