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土建设 > 正文

农业大县的监利之变
2016-01-20 13:00:00   来源:   评论:0 点击:

农民走向富裕。2000年左右,监利农民收入低、生活无保障,一度成为农民真穷的典型。历经十多年发展,监利农民的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民走向富裕。2000年左右,监利农民收入低、生活无保障,一度成为“农民真穷”的典型。历经十多年发展,监利农民的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3年,农民人均收入2400元;到2014年,达到12308元,增长了4倍。

  1.农民演变新概念。随着农村社会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化,“农民”一词的概念、内涵等业已悄然演变。一是由一种身份变成一种职业。现在“农民”一词不再是一种身份的印记,更不再是一种身份的禁锢,而是成为了一种新型的职业选择。二是由种田谋生变成多元发展。2003年,监利农民以种田为主的占64%,到2014年,占比下降到35%,打工农民占比达45%,成为农民的主要从业方式。三是由传统生产变成专业化生产。随着生产力发展,监利农民已经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水稻的种、管、收已全过程机械化、专业化。

  2.农民创业新空间。经过十多年积累沉淀,监利农民已冲破观念的禁锢、知识的限制、资金的瓶颈,打开了创业致富的新空间。一是依托土地创业。2014年,监利县家庭农场达到3800家。其中,经营总收入50万元以上的780家,占20.5%。二是依托技术创业。以毛市镇为例,该镇外出的面点师达3.5万余人,占全镇劳动力的85%,年纯收入近30亿元,被授予“中国面点师之乡”的称号。三是依托资金创业。部分农民外出打工拼搏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家乡的变化吸引他们回乡创业。网市镇农民李义杰回乡投资200万元,创办“耀鑫养猪专业合作社”,年纯收入26.5万元,带动养殖户户均增收1万元。

  3.农民收入来源新途径。由过去单一的靠种田赚钱转变为劳力、脑力和资本赚钱多元化发展,收入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一是依靠打工就业创收。根据对网市、黄歇口、尺八等3乡镇的调查,2014年打工劳动力53545人,占总劳力的70%以上。二是依靠土地经营或入股创收。2014年,监利县仅工厂化育秧企业就流转土地30万亩、农田入股10万亩。三是依靠投资创业创收。到2014年底,监利县43家水稻育秧工厂网罗300多位农民创业者投资入股,吸纳民间资本近3亿元,创产值15.6亿元、创收7800多万元。

  (二)农业提质增效。税费改革以来,监利农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4年,全县农业产值155.8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1.35∶1。

  1.传统产业做大做强。2014年,监利县粮食总产143.6万吨,比2003年增长128%,巩固了“全国水稻生产第一县”的地位;水产总面积107.5万亩、水产品总量29.3万吨,比2003年分别增长148%、120%;生猪出栏106.9万头、家禽出笼2074万只,比2003年分别增长71%、150%;林业绿化面积扩大到89万亩,林业森工产值达7.76亿元。

  2.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全县土地规模种植面积达到40%,规模养殖面积达到85%;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84家,家庭农场3800家,种养大户4000个;农作物品种优良化达90%。拥有福娃、福江、玉沙等中国驰名商标3个,湖北省著名商品11个,成功申报监利猪、监利荆江鸭等5个地理标志和商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三品一标”产品标志数121个。

  3.效益农业方兴未艾。创新发展团购团销、网购网销、连锁经营、直供专供、农超对接、社企对接等多种形式,农业生产和运行成本大幅下降。据调查,监利县种子价格比周边县市平均每亩低8-15元,肥料价格每亩低15-25元,而粮食销售价格比周边每斤高0.1-0.2元。2014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210亿元,土地产出率为3199元/亩。

  4.农业新产业不断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县再生稻达到20万亩,稻虾共生面积达到130万亩。名特优水产品养殖规模和效益递增。农业产业化蹄疾步稳,加工企业达到37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4家、产值过亿元的28家,形成了粮食精深加工、森工、纺织服装、水产品、油料、畜禽等六大优质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逐渐火起来,全县登记注册农家乐26家。

  (三)农村文明进步。如今的监利,客运班车村村通,农村广播村村响,农家书屋村村有,电子商务下乡,广场舞蹈进村,农村和城市的边界已经越来越模糊。

  1.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夯实。一是农田水利建设显著加强。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粮食产能建设、小农水建设、现代农业重点县建设等项目的实施,全县标准化农田面积达到42%,新增高产创建样板25个,高产面积达到28万亩;境内大小沟渠得到全面整治,208座镇级以上管理的泵站得到全面改造升级,大大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农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着力实施“六改”“五通”工程,累计建成户用沼气池52029口,血防改厕2.82万间;新修道路里程达3646公里,实现通村公路“村村通”;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口98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89.3%;有线电视通村率达100%;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完成;电话网络实现“村村通”。三是城乡交通网络更加通达。2014年,洪监高速、江北高速相继开工,加上之前已经建成通车的随岳高速和荆岳长江大桥,监利境内正在形成东西贯通、南北纵横的高速网。

  2.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提升。一是实施规划管控。2012年来,启动城乡建设总体规划修编,同时完成了23个乡镇场总规修编和504个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大力推进“打非拆违”,引导农民建房有序集中。二是发展新型社区。累计投入资金16.2亿元,在13个试点村新建社区15个,创造了新沟镇福娃社区、朱河镇花园村、白螺镇韩埠村等多种新型社区建设模式,提高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三是进行村湾改造。坚持一年一个重点村,近三年来分别对黄歇口镇大河村、程集镇新观村、三洲镇白沙村进行重点解剖和扶持。投资2700万元,对新沟镇秦阳、孙场村湾进行村湾改造试点。

  3.农村社会发展不断突破。一是民生保障力度增强。2014年,监利城乡居民低保月人均分别提高20元和15元,全县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4万人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和续保达32.9万人,全县8个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部投入使用。二是文体活动丰富。扎实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电影、图书、体育器材、文化活动都全面向农村聚集。全县首届广场舞比赛历时4个月,参与展演超过2万人、观众超过20万人次。三是社会治理能力增强。通过划分990个网格,网格化管理由社区向农村延伸,“八务合一”使农村群众感到办事和城里一样便捷,电话十户联防、大调解机制增强了群众安全感,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

  4.农村生态环境有效改善。一是大力整治农村环境。“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环境长效保洁机制得到有效建立,全县村庄环境常态保洁扩面至500个行政村。二是实施“绿满监利”工程。着力开展以通道绿化、村庄绿化为重要内容的生态建设工程,已经完成通道绿化240公里,完成村庄绿化128个。三是加强农业生态修复。实施全县畜禽养殖行业污染治理、秸秆禁烧专项整治、洪湖生态环境保护及洪湖渔民上岸工程等项目,采取有力举措解决污染问题。

  (四)监利突围之路径。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监利“三农”突围之路,既体现了中国当代农村改革的生动实践,又有其独具特色的典型特征。

  1.深化改革是动力。2003年以来,监利县稳步推进税费改革、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等农村各项改革,坚持把改革作为最大红利,让改革释放最大活力,农业大县发生了历史性嬗变。一是农村税费改革激发了农民生产热情。税费改革后,农民种田积极性普遍提高,农田变成抢手“香饽饽”“金疙瘩”。棋盘乡的养殖户采取对手成交自然流转和公开竞标等方式流转土地和湖面,流转价格在150-1000元间不等,平均每户有20-30亩养殖面积,效益在3000-6000元/亩。二是二元结构改革加速了城乡融合发展。通过城乡一体化发展,使城乡的优势融合速度不断加快,城乡的资源要素相互流动逐渐成为激发资源要素活力、统筹城乡发展、催生监利之变的强大内生动力。三是管理体制改革提升了政府行政效能。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合并乡镇3个,减少镇村中间机构103个,乡镇党政班子成员和机关干部分别减少115人、437人。推进行政村规模调整,合并行政村131个,减少村干部5200人。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钱随事走、以钱养事,收到了“减人减支”效果。

  2.转变方式是前提。一是以土地流转推动规模经营,集聚了生产资源。引导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以实物流转、现金流转、土地入股等方式适度规模流转农民土地,推动了农村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实现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二是以育秧工厂带动社会化服务,优化了生产关系。以水稻集中育秧为突破口,通过育秧工厂深度介入水稻生产销售全环节,围绕农民需求开展全产业链服务,实现了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促进了农业经营提质增效。三是以创新驱动促动转型升级,增添了发展动力。推广优良品种、轻简化栽培、植保机防、测土配方施肥、农村清洁能源利用和油(麦)稻、肥稻稻、稻鸭共育、稻田养虾等实用技术及高产高效模式,拓宽了农业生产增长空间。四是以金融保险拉动资本投入,提升了保障水平。出台“三权”抵押贷款、“四台一会”融资、贷款风险补偿等系列办法,引导驻监利县金融机构分别与农村专业合作社对接,累计获金融扶持农业资金30多亿元。积极探索保险行业支持农业发展的办法,有效提升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3.产业发展是抓手。一是建设产业基地,放大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五大农业板块,目前,有机稻板块年可生产优质有机稻3200万公斤,水稻优质高产基地板块可年产优质稻谷18850万公斤,设施农业板块共辐射农田60万亩,畜牧健康养殖板块年可出栏生猪120万头、家禽2500万只,名特优水产品养殖板块年可上市优质水产品18万吨。二是打造产业龙头,加快资源转化。2014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96亿元,同比增长14.6%,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1家。其中,福娃集团年产值达98亿元,年带动粮农增收2亿元;玉沙集团年产值达20亿元,成为全省家纺产业集群示范龙头。三是延长产业链条,挖掘资源潜力。发展了粮食及食品、棉纺织、林木、禽蛋、水产品、蔬菜等六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丰富的农业资源成了监利发展最大的优势,也成为监利“工业兴县、开放强县”最大的潜力。

  4.政策驱动是保障。一是惠农补贴政策的实施,进一步激发了监利农民种田积极性。十年间,中央和省级财政拨付监利的转移支付资金累计达到211.7亿元,有效缓解了乡、村两级的运转压力,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农村常驻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5倍多。二是基础建设项目的倾斜,进一步改善了监利农业生产条件。2004年以来,监利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有效投入达到17亿元,以奖代补拨付资金17716万元。通过加大投入,监利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根本改善。三是发展扶持政策的聚集,进一步给足了监利经济后发赶超的政策支撑。监利不仅可以享受国家普惠的政策机遇,而且还享受西部县市特殊的优惠政策及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县、现代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等国家扶持政策;同时,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全省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县等区域发展政策在这里聚集,为监利后发赶超、跨越发展、冲刺全省第一方阵积蓄了充足能量。

  我们在监利县调研,广大干部、群众都深情地说,监利县十多年来的发展,根本是得益于党的惠农政策;是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的俞正声领导和推动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沉重的负担,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是加大财政向农业大县转移支付的力度,解决了广大干部发工资的问题;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长江大堤加固,解决了监利的水患之忧;是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网湖乡的监利,才交通便利、进出通畅;是党的好政策,让监利人民走出了困境,走上了富路。

  湖北省监利县素有“鱼米之乡”和“中国水稻第一县”的美誉。但在2000年前后,由于旧体制的弊端,农业发展艰难,农民负担过重,干群关系紧张,成为“三农”问题重灾区。 2003年,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的俞正声同志把监利县作为工作联系点,并以监利为试点引领推动全省农村税费改革。十多年过去,监利县“三农”发生了重大深刻的变化。

  下篇:“三农”思考

  (一)“四个解放”成就农村发展十年黄金期。从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到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湖北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这十年是湖北农村黄金发展期,是“四个十年”: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时间最长的十年,农民增收幅度最大的十年,农村文明进步最快的十年,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十年。有这么大的变化,“关键一招”是改革,以税费改革为引领的农村改革使农村获得了“四个解放”。

  农民解放出来了。当年“田难种”,一亩田只有五六百元“毛收入”,却要交四五百元的税费,农民不堪重负。湖北省比全国提前两年免除农业税,农民负担减了,种田积极性高了。随着农村深化改革,进行土地二轮延包和完善二轮延包,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鼓励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农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

  干部解放出来了。过去的基层干部一年到头三件事:收谷子、催款子、引孩子(计划生育)。现在工作方式发生了“由收(款子)到发(补贴)”的“历史性大逆转”,基层干部可以“聚精会神搞建设,全心全意谋发展”了。

  财政解放出来了。过去财政收入少,供养人员多,发工资、保运转十分困难。通过税费改革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减人减事减支出,支出压力减小,同时中央和省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县财政从困境中完全解放了。

  生产力解放了。改革既解放生产力,也发展生产力,监利县的实践充分证明这一点。人还是那些人,而且劳动力外出了一半;资源还是那些资源,而且有效资源在减少。然而,生产力却大提高、大解放,农业现代化水平领跑全省。监利县现有耕地产出率翻了一番,劳动生产力翻了两番,粮食商品率达到85%,综合农产品商品率达到90%以上。这就是说,监利县的农民不再是为“吃”而生产,而是为了“卖”而生产,农民的经济行为正进入商品生产领域,农民转变成商品生产者了。这,是根本性的解放。

  改革才能推动中国农村发展,改革永远在路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全面深化改革大背景下的农村改革,必将强有力地推动中国农村新一轮发展。

  (二)大变化背后的“四大成本”。科学总结成绩,既要看到成绩,也要看到成绩后面的成本。从监利看全省,大变化背后也付出了巨大成本。

  一是土地资源损害成本。据统计,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需要土地287万亩,未来城镇化率如果增加到80%,需要土地8000万亩。如果说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在“鲸吞”农村土地,那么,县域经济发展同样在“蚕食”土地。土地资源减少,已经危及子孙后代的饭碗。同时,土地普遍被污染了、板结了,质量下降了。由于土地越来越板结,产出率越来越低,农民便越来越多地加施化肥,形成恶性循环。

  二是生态环境污染成本。水的污染最严重,过去农民干活累了、渴了,随手就在水沟里捧一捧清亮亮的水喝,妇女们早晚在池塘边淘米洗衣,孩子们整个暑假都泡在小河湖港里。现在都变了,湖、港、汊、渠都污染了,有些村庄“春天喝肥水、夏天喝渍水、秋天喝麻水、冬天喝苦水”。土地的污染也很严重,主要是化肥农药污染、农膜残留污染等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加上工业污染综合造成的。村庄环境卫生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来自人的生活污染和畜禽粪便污染。虽然我省开展了“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家”活动,取得了很好成效,但要改变农村“生猪随地养、污水随手泼、垃圾随处倒”等不文明的习惯,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三是农村社会问题成本。首先是发展不平衡。主要是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从全国看,东部沿海率先建成小康,中西部落后一大截。从城乡看,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万元,农村居民只有1.05万。其次是贫富不均。这个问题经常被“平均数”所掩盖。监利县千万富翁一大批,但也有很大一批贫困户,他们或因灾、因病、因学而贫困,还在为温饱而苦苦奔波。再则是空心村问题。监利农村小楼房基本普及了,但新房多,空房也多。很多村落,“看不到炊烟袅袅,听不到言语欢笑,闻不到鸡鸣狗叫,农忙的农村静悄悄”,农村少了生机和活力。其四是社会风气问题。优秀农耕文化丢了,“挣钱”成了农村的主要价值取向,导致农村沉渣泛起,封建迷信、打牌赌博、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盛行,严重污染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是家庭情感缺失成本。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有大批家庭人员留守,形成农村“三留守”人员,又叫“613899部队”。据统计,我国的“三留守”人员达1.6亿人左右,比世界人口第六大国俄罗斯人口还要多。他们有生产上的问题,老人妇女不能承受繁重的生产劳动,不能融入现代农业的发展;也有生活上的问题,很多老人生活困难无人照料,很多妇女要照顾娘家婆家两个家庭,很多孩子没有大人照管;还有感情上的问题,老人天天想念儿女,他们受不了“空巢寂寞”,妇女夜夜想念丈夫,她们成了“活寡妇”,孩子时时想念爸妈,他们被称为“时代孤儿”。今天的农民用他们辛勤的劳动推进了城镇化、工业化,他们付出了巨大的情感缺失成本;更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老人妇女得不到亲情关爱、身心健康受影响,留守孩子在爱的缺失中成长,他们的童年失去了欢乐,他们的心理变得冷漠而扭曲,他们能否成为今后社会的人才?

  (三)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四个基础”。农业形势越好,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牢牢记住“四个基础”不动摇。

  一是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供给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只要粮食不出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视以粮食供给为主的农产品供给,不仅是农业的第一责任,而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第一件大事,不仅是13亿中国人生存的第一需要,而且是5000年中华民族文明永续发展的长久需要。”现在,有两种现象值得注意:山区、丘陵弃耕抛荒现象;工商资本下乡租赁土地出现的非粮化现象。要牢牢把握这个“由地产出、比天还大”的事情,一方面要严防死守耕地红线,另一方面要加大国土整治力度,提高土地质量;一方面要兴修水利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另一方面要提高科技贡献率和机械化水平;一方面要调动农民和粮产区党委政府“两个积极性”,另一方面要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一方面要生产优质粮满足需要,另一方面要生产安全粮让人们吃得放心。

  二是保护土地、水资源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土地、水资源是农业发展之基,也是全社会的本钱。保护好这一“本钱”,既是为官之德、为官之责,也是为官的政绩。耕地和水,就是农业发展的命根子。保护耕地和水资源,要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我们出台了非常严格的土地保护法律法规,我省出台了“史上最严厉”的湖泊保护条例,关键是守法和执法,正如明朝改革家张居正所说的:“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更重要的还在于,发展思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方面要坚持“市场决定取舍”,另一方面还要坚持“绿色决定生死”。唯有绿色发展才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是保护农业生态、守住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根脉的基础。农业文明,是现代文明之源流;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之根脉。我们要重视源流、保护耕脉,而不能忘记文化的“发源地”、丢掉文明的“衣胞罐”。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城镇化需要做到的,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更要做到,决不能把乡村特色“化”掉了,决不能把山水特色“化”掉了,决不能把地方特色“化”掉了,决不能把民族特性“化”掉了。

  四是尊重农民、服务农民、富裕农民是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中国的革命是农民的支持,中国的发展是农民的贡献。农民永远是中国发展的坚强主力军,永远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坚实基础。现在,农民虽然温饱有余了,部分富裕了,农村虽然变化了,但绝不能估计过高,定政策、做计划绝不能忘了农民还是弱势群体,农民整体上还不富裕,还需要扶助。市县以下“三严三实”的教育成效如何,要去问问农民群众的“获得感”。

  (四)把握当前三农“四期叠加”的新形势。“三农”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上,面临着新形势、新情况,当前要特别把握好“四期叠加”的新形势。

  一是农业生产主体进入到大转移的阵痛期。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395万人;湖北省外出务工人员1000余万,占农村劳动力数的40%左右;监利县外出务工农民35万,占农村劳动力的58%。农村劳动力大转移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也是一柄锋利的双刃剑,受伤最重的是现代农业,最大的问题就是“谁来种田”。我们在监利调研,很多村子里看到的只有老人和小孩,种田的大都是60岁左右的老人。我们不能把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重任压在六七十岁的老人身上,他们接受不了也承受不住。这是“两难之痛”,但愿这个阵痛期不太长。

  二是农业发展方式进入到大调整的换档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其核心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这个转变正处在由慢向快、由低向高的换档时期。从宏观来看,我们正在探索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多点发力、多轮驱动,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具体来看,很多方面都处在大调整时期,包括发展要求大调整、发展主体大调整、生产方式大调整、经营方式大调整、管理方式大调整等,这些调整既不可能“一调就好”,也不可能“一二一”齐步走,将是一个较长时间、有先有后不断前进的过程,这就是农业现代化的过程。

  三是农业产业结构进入到大提升的攻坚期。农村要发展,产业是支撑;农业要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键。新形势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更明、机遇更大、合力更强,但困难更多、成本更高、风险性更大。当前,面临着“上下两块板、内外两根线”的严峻挑战。主要农产品价格顶到了“天花板”,农业生产成本的“地板”刚性抬升,国家对农产品生产补贴逼近国际组织的约束“黄线”,而我们的资源环境已经越过了生存发展的“红线”。这就是产业结构提升的瓶颈和壁垒,产业要升级,成败在攻坚。

  四是农业发展环境进入到大投入的还债期。解放以来,我国走的是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道路,有专家统计农民给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付出在8000亿元以上。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提出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科学判断我国总体上已经达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出台了一系列强农富农惠农政策,对农业投入的真金白银多起来了。农民兄弟笑称这是“还债期”。

  (五)以“四个大力推进”发展农村农业。近几年来,湖北农村健康、持续发展,新态势、新动力已经涌现,要因势利导,乘势而上,乘胜而进,向农业强省跨越。要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任何时候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的讲话精神,大力推进四项工作。

  一是大力推进农业新型主体培育。做到“六个着力”:一要着力夯实基础工作,主要是稳定农村承包制,搞好农村土地的确权颁证工作。二要着力培育流转服务平台,更加健全县、乡、村级三级土地流转信息管理服务和土地纠纷仲裁等平台,更多复制和创新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模式。三要着力培育社会化服务主体,按照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原则,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在农产品保鲜、贮运、加工、销售环节,以及农机、种业、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方面,加快社会化服务组织发育成长。四要着力培育农民新军,通过实施青年农民创业计划,实施“乡村海归”工程,制定鼓励大学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基层农机推广机构以及其他服务机构工作的政策,打造农民企业家、种田技术能手、文化科技型农民等职业农民队伍。五要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引导转方式、调结构;引导市场经营、品牌发展;引导让利于民,保障农民权益;引导规范发展、建章立制。六要着力培育政策扶持体系,根据新型主体发展需要给予扶持,抓住重点给予支持,解决主体发展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是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农村改革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动一子而活全局的战略地位,当前要做好“六件事”:一要明晰产权。没有明晰的产权,就没有明确的市场主体,就不可能产生市场交易。首先要做的是搞好农村集体和农民不动产权的登记确权颁证工作,要颁铁证。二要“三权分离”。要从法律法规上明确三权关系,即明确所有权,集体的;稳定承包权,农民的;放活经营权,新型市场主体的。三要培育主体。产权只有通过交易才能实现商品价值,只有充分的市场竞争才能产生更大收益,这就要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四要搭建平台。全省建立以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为龙头的统一的产权交易平台,采取有统有分的交易办法。五要扩大试点。拓展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改革试点,加强股份制改造,实现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民股东增收双赢。六要坚守底线。无论怎么改,不能把耕地减少了,把粮食减产了,把集体所有制改垮了,让农民权益受损了。

  三是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主要是做到“四化”:一要做到城乡规划一体化。核心是有全域规划理念,要按照“五化同步”发展理念和人口流动的趋势,整体规划城乡布局,推动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让更多农民在县城、重点镇、新社区、中心村就地就近安居,实行低成本转移、高质量生活。二要实现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要做足产业一体化文章,以现代工业理念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以特色农业的发展促进二三产业的升级,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三次产业的融合,形成三次产业相互促进、城乡产业联动发展的格局。三要实现城乡基础设施连通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政府资源向农村倾斜,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一体的供水、交通、医保、社会救助、文化体育、低保、社会保险、就业服务等全覆盖。四要实现中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同步化。坚持两轮驱动,通过发展中心城镇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吸引农民进城居住,从而带动农村新型社区发展;通过建设农村新社区节约土地,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土地产出率,提高产业发展水平,解决中小城镇发展的一些制约因素。

  四是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特别重视三点:一要在打基础、管长远上下真功夫。扶贫不能只抓农民年收入的达标,如果基础不牢,即使一年上去了,也会返贫。只有扎扎实实地打基础,贫困农民才能走上稳定富裕之路。二要在产业发展上用苦功夫。山区,既是贫困地区,又是绿色产业发展的优势地区,如核桃、油桃、清茶、葛粉、药材等。在这些产业发展上用实功夫,坚持苦干,咬定目标苦干七八年,产业兴起了,贫困农民就根本脱贫了。三要在提升贫困农民素质上用实功夫。提升贫困农民的素质,增强其自强、自立、自主的能力,这是根本之策。要以像对待父母一样的情怀,用实功夫,周密、周到、有效地做好贫困农民的培训工作。

  湖北省三农问题研究会调研组成员:邓道坤段安华姚中凯江国钧余爱民李应凤何红卫向雪峰


相关热词搜索:监利 农业

上一篇:“田娘”高健浩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