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大副教授:PX恐慌背后是一种群体性癔症
2014-04-18 07:50:10 来源:中国青年报 评论:0 点击:
恐慌心理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人们对期望知道的事情知之甚少。掌握的切实信息越少,这种不安定情绪就会越加剧。当这种恐慌以个体为载体开始向周边蔓延时,就很容易形成群体性的心理恐慌。心理学中将这一现象称为“群体性癔症”。“PX恐慌心理”就是这种情况。事实上,绝大多数普通市民对PX究竟是什么不甚了解,对它的实际危险性更缺乏科学认知,在信息闭塞且真实信息传播不畅的情况下,由“一些传言”引发的恐慌就繁衍开来。
中国青年报:许多反对PX的人都有这样一种心理,认为你可以建,但别建在我家后院。
梅志罡:这就是“邻避效应”。但仅凭“邻避效应”也很难解释当前这种对PX的大规模恐慌。目前公众对PX的恐慌已经突破了某个特定的地域,几乎视PX项目为定时炸弹,不论哪个地方要上PX项目,当地居民的不满和恐慌都会被迅速激发出来。
中国青年报:在反对PX过程中,为什么有些人会选择比较极端的方式?
梅志罡:在信息透明化、公开化的前提下,民众才能静下心来理性审视问题。但是由于许多地方在处理PX事件时习惯做埋头鸵鸟,一再错过传递正确信息的最佳时机,从而彻底激化了民众的不满情绪,加上群众有时没有被赋予合理表达诉求的有效渠道,就只能选择走上街头发泄愤怒。
群体性事件里,每个个体都有表达的强烈欲望,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声音都足够合理,也不能保证每个人的声音都会被听见。因此政府应该鼓励民众选取自己的代表集中反映民意,把分散的个体意见汇聚成公共意见,为政府与民众间开展对话打下良好基础。
中国青年报:您怎么看网络在一系列反对PX事件中的作用?
梅志罡:在这一系列事件中,网络的作用不可小觑。首先,当民众普遍对事实不了解时,网络放大了不透明的信息,在民众间引起了高度关注。而当少数人开始采取行动表达自己的不满时,网络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说,在事件前期,网络的介入让PX事件从少数人的矛盾迅速上升为多数人参与的公共事件。
但在事件后期,应当看到网络在积极强调有序参与、理性表达,慢慢帮助民众了解PX的真实情况。在这个过程中,网络又起到了促使信息公开与透明化的作用。记者 孙震 实习生 鲁军宜
上一篇:湖南长郡“最牛出国留学班”:学生全进美国名校
下一篇:最后一页

评论排行
- ·温家宝 中华民族铮铮铁...(9)
- ·新藏线:云端上的生命线(6)
- ·三亚“最牛”违建楼被拆...(5)
- ·山东现房销售9月起试行 ...(4)
- ·70城市房价50个环比上涨...(2)
- · 河南淅川城管执法车自...(2)
- · 邓州市陶营乡私买私卖...(1)
- ·朱列玉:修改贪污受贿量...(1)
- ·《喜羊羊》《熊出没》被...(1)
- ·海南省卫生厅两干部受贿...(1)
频道总排行
频道本月排行
- 3,857官方回应校车上牌难:上牌照与获标牌...
- 3,114新竹清华大学校长:因政治陆生在台有...
- 2,879河南5所高校多收费乱花钱
- 2,852海南:考研10月10日起报名 身份确认...
- 2,730教育部门应承担高职自主招生宣传第一...
- 2,266教育部两次通报考研泄题事件 教育委...
- 2,183调查称8成家长教师节送过礼 6成老师...
- 2,177国际人才蓝皮书:去年出国留学者中国...
- 2,173社会抚养费疑遭计生部门挪用 15名学...
- 2,139北大自主招生复试强制体测 具体项目...